介绍下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DC)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医学2020-09-30 14:50:16
导读近日有关于介绍下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DC)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的问题受到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介绍下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近日有关于介绍下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DC)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的问题受到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介绍下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DC)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到介绍下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DC)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信息,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与介绍下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DC)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相关的信息吧(以下内容来自于网络非小编所写,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删除)

骨髓造血干细胞→粒-单系祖细胞→原粒→早、中、晚、杆状、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1)生理性增多:Nsg>70%,绝对值>7×109/L称为增多。2叶核占10%~30%,3叶核占40%~50%,4叶核占10%~20%,5叶核<5%。

1)年龄变化:新生儿白细胞较高[可达(15~30)×109/L]。

第6~9d减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4~5岁两者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2次交叉变化曲线,到青春期时与成人相同。

2)日间变化:在安静、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在活动、进食后白细胞数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内最高值和最低值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情绪变化: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使白细胞轻度增高。严寒、暴热使白细胞数高达15×109/L或更高。剧烈运动、剧痛、情绪激动使白细胞显著增高。

4)妊娠与分娩:妊娠超过5个月白细胞可达15×109/L以上,妊娠最后1个月波动于(12~17)×109/L,分娩时白细胞可达34×109/L,分娩后2~5d内恢复正常。

5)其他:吸烟者白细胞计数高于非吸烟者30%(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中性粒事儿真多,淋中6945两交叉。

安静休息早晨低,其它情况均增高。

(2)病理性增多

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增多白细胞大多为Nsg或Nst。

①反应性增多 四急一严一恶。

②异常增生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症(最常见)

化脓性球菌、某些杆菌如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真菌、放线菌、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立克次体如斑疹伤寒、螺旋体如钩端螺旋体和梅毒等、寄生虫如肺吸虫等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

急性溶血、急性失血(内)

急性大出血、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

急性中毒

外源性中毒如化学物质、汞、铅、安眠药、昆虫毒、蛇毒、毒蕈等,内源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等

恶性肿瘤

如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感染程度、机体反应性有关。

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WBC>20×109/L可作为诊断标准之一。如急性胰腺炎,WBC、中性粒细胞增高与炎症程度成正比,WBC>10×109/L时,水肿性急性胰腺炎占67.5%,坏死性急性胰腺炎达78.6%;中性粒细胞>85%时,水肿性急性胰腺炎占86.2%,坏死性急性胰腺炎占88.5%,死亡率高达100%。

如肠缺血、坏死破裂,WBC>10×109/L可作为早期坏死指标之一。

如轻度感染,WBC可正常,但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

中度感染,WBC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并伴有核左移;

严重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WBC明显增高可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并伴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改变;上述情况说明机体反应良好。

异常增生性增多

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

见于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3)中性粒细胞减低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低于1.5×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低症;

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见于:

①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

②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急性白血病;

③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⑤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

中性粒点儿挺低,

伤了副流再辐氯,

自身免疫和脾亢。

单核细胞

1.生理性增多:

绝对值超过0.8×109/L。儿童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婴儿可达15%或更多,妊娠时生理性增高与N变化相平行。

2.病理性增多:

1)某些感染:WBC达20×109/L以上,外周血单核细胞明显增多,达30%以上,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

2)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可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

3)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4)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5)胃肠道疾病:如酒精性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等。

6)其他:如化疗后骨髓恢复,骨髓移植后等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参考上限(>0.05 ×109/L)。

(1)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

(2)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3)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淋巴细胞

1.生理性增多:

绝对值:成人>4×109/L;

儿童4岁以上>7.2×109/L;

4岁以下>9×109/L;

见于儿童期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

2.病理性增多:

见于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白血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见于典型细菌感染恢复期。

3.减低:

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