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的小巷会不会就是最美的六尺巷
你们熟悉的"六尺巷",是赵薇里的歌,还是"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
很多人都听过,赵薇的一首歌《六尺巷》:“我家二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以中间走,礼让站二旁 ......”这也是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广为流传的一首。如果真真要追述六尺巷的故事,可能要从清朝康熙年间说起:
清朝有一位安徽籍的宰相,名叫张英,有一天他收到一封家书,说因为盖房子与邻里为了三尺宽的宅基地发生纠纷,想让张英出面。而张英读完家书后回信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寥寥数语,却寓意深长。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被“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所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随后二家院墙之间空出六尺宽的空道,故“六尺巷”。从此这一段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不知道这首“让墙诗”你有没有感觉,小小以前在家也常言道“古人不值钱,古话值钱。”在这浮躁的社会,我们的传统美德丢了没?有幸的是六尺巷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今天小小也非常荣幸此地游玩一番,我们怀着礼让的传统美德。一起去看看如今的六尺巷美景: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这是赵薇在2016年春晚里唱红的歌,也因此让更多人熟知了中国有个最美的“六尺巷”。这歌中描绘的,也正是发生在安徽的一段相传已久的历史上的“礼让”故事,而故事的主角“最美小巷”,则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为何专请赵薇来唱这首歌,原来安徽是她的老家。
如果你只听过歌,或因那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知道了六尺巷,你想象中的小巷,一定是极具浪漫风情的与众非凡,然而,现实中的小巷,却与你想象的大相径庭,它,其实就是个外观再普通不过的巷子。
没错,这条小巷和一些古城里的巷子没有什么大区别,它看起来还有些新,而之所以不同,不是它建的特别,而是小巷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使它传为佳话,是故事,使它成为“最美”。
这条著名的“六尺巷”,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所在地为中国文化历史名城安徽桐城,这里名人荟萃,清朝时,在六尺巷附近有个著名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六尺巷的故事,就出在父子宰相之家。
相传,张家人盖房子时与邻居吴家为宅基地问题发生了纠纷,张家子弟于是写信给朝中做宰相的张英状告吴家,不料张英回信竟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读诗后大为感动,并主动把宅基地退了三尺,吴家见状也主动后退了三尺,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这条百米长,两米宽的小巷所传承的,是人与人之间互敬礼让、和谐共融的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巷道两端的牌坊上,至今刻着"礼让"二字。
今天的六尺巷,原貌大多已被破环,只有少数古迹还尚存。六尺巷静静隐于桐城的闹市之中,一边是现代,一边是历史的古牌坊,安静与繁华,仅为一路之隔。
走进这条经过后来重新修缮的六尺巷,历史仿佛瞬时倒流到百年之前的时光。
小巷秋天了,叶子红了,春去冬又来,一年又一年,物是人已非,可是它的历史故事,却深深影响了数代人。
在原址上新修的小巷很新,脚下的石子路,继续陪伴着这里的岁月。
这条被称为”最美小巷“的巷子,其实最美的风光,它的”美“,蕴涵在中国传承的文化里。
有些地方,有些事儿,适合放在心里揣摩,品味,比如,桐城这座有着最美故事的小巷。
如今的六尺巷,随着赵薇那首《六尺巷》歌曲的广为传颂,更加有名,目前,它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对游客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