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发改委发布工作总结 其中提出 加快推进深圳都市

新闻2020-07-31 17:33:06
导读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家住东莞凤岗的白领李昕(化名)每天开车经清平高速到深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家住东莞凤岗的白领李昕(化名)每天开车经清平高速到深圳罗湖区上班,大多数时候单程通勤时间在半小时左右,让她感觉跟住在深圳没有什么区别。

今年年初,在深广东省政协委员聂竹青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在深圳工作,在临深片区居住的深圳人约有8万人,其中居住在东莞的占67%、惠州占18%、香港占15%。从跨市域交通通勤数据分析,深圳与东莞、惠州的交界地区有形成新的组团趋势。

民间自发形成的组团趋势,即将得到官方层面的推动。近日,深圳市发改委发布《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其中提出,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充分借鉴三大世界级湾区发展经验,协调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参与,合理确定都市圈发展重大任务举措,助力河源、汕尾融入大湾区建设。

对于深圳而言,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实际管理人口已经达到2000万,资源面临发展瓶颈,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进行资源协调,拓展腹地。

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作为特大城市的深圳,本身就有辐射周边城市的较强能力,深圳都市圈也有较大发展潜力,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都市圈组团之一。

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深圳发改委的文件传递的信息是,深圳都市圈不止包括深莞惠,还将纳入河源和汕尾,使这两地融入大湾区建设。根据2019年的经济数据,深圳加莞惠河汕四市的GDP占整个广东省的比重达到了大约40%。

深圳产业外溢由来已久

深圳都市圈内的城市如何分工协作?

2019年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动中心城市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经济密度、增强高端服务功能,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中小城市土地、人力等综合成本低的优势,积极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

2019年,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0%,远远超出北上广三大一线城市。这是否也意味着,在深圳都市圈,将来有着更大的产业转移、承接的空间?

深圳前副市长、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认为,让更多的制造、生产能力遍布周边,这才是大都市,而深圳的增长真正依靠的是大量的创新产业。

唐杰不久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深圳不可能只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解决问题,产业一定要走出去。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深圳都市圈,产业会形成分工,深圳强化生产性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同时保留一定的制造业,莞惠河汕也将在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形成新的优势。

事实上,深圳的产业外溢由来已久。

数据显示,2015年东莞引进的内资项目,34%源于深圳。

都市圈内部要加速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此前自发形成的一体化,还需要哪些政策层面的支持?

一位政策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经济指标仍然按照行政区域来统计,这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考核和激励方式,有的并不愿意发生产业转移,所以有必要建立起都市圈化的统计体系。

前述国家发改委的意见也提出,鼓励(都市圈)建立联合招商、共同开发、利税共享的产业合作发展机制。

2018年,在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上,深莞惠三地提出在临深区域共同打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

袁易明认为,都市圈的发展的确会存在一些机制协同方面的问题,在现有格局下,政府应该更多减政放权,减少要素流动的障碍和成本,剩下的更多的交给市场。

临深片区塑造新型职住关系

伴随着产业格局的重构,居住也成为大众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

聂竹青认为,随着大都市圈发展及区域协同进一步加强,未来职住关系也需要在更大的区域空间尺度进行研究与统筹,建议(深圳)打破行政区域壁垒,为公共住房建设找到一条跨市合作、多方共赢的新模式。

日前,深圳住建局局长张学凡在本地“民心桥”节目中透露,在临深片区、轨道交通便捷、公共配套完备的地方建设大型的安居社区,将是深圳接下来的一个选项,也是深圳正在着力谋划的事情。

张学凡同时提到,几年前深圳在做住房规划的时候,关于解决住房用地瓶颈,就考虑到了临深片区,但这涉及到两个城市,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占补平衡”(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各地人民政府就应补充划入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的行为),目前深圳已经向广东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申请。

2019年年底,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其中在住房方面专门提到:按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理念在轨道交通沿线建设大型安居小区。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打造都市圈。如果跳出深圳的2000平方公里,站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深圳的住房将不成为问题。同时,深圳还能够把周边城市带动起来。

伴随着深圳与东莞、惠州等地多条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深圳都市圈将逐渐形成连续的空间,从而带来更大范围的新型职住关系——工作在中心城市,住在卫星城。

但另一方面,住房对应的不只是居住本身,还包括附着在房产上的一系列公共服务配套,如何在发展都市圈的同时,兼顾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聂竹青建议,广东省政府应协调深莞惠三地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就临深片区合作建设社区涉及的户籍、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的突破进行沟通,将区域联动向纵深推进。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向记者表示,将来都市圈平衡公共服务的问题,涉及体制方面的协调,包括财税体制改革等。“比如深圳有100万就业人口住在东莞、惠州,有没有可能深圳直接过去建学校,按照100万人的规模去投入公共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