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COIN交易所怎么样:大银行重心下沉该保持怎样的姿势
BBCCOIN交易所怎么样?在关于BBCCOIN交易所正规吗?还有【BBCCOIN交易所怎么样】可靠吗?甚至是BBCCOIN交易所技术创新怎么样,都是大家想知道并了解的。
如何以正确的姿势下沉,不仅关系到大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可持续性,还关系到金融生态的重构、和谐与优化。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的六大工作重点,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角度,指明了银行保险业改革的方向,即: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功能。
如何以正确的姿势下沉,不仅关系到大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可持续性,还关系到金融生态的重构、和谐与优化。从优化金融生态的角度出发,大银行在下沉服务重心同时,至少应反思几个问题:
其一:如何以更科学合理的定价服务企业,而非简单地进行低价格竞争?
坚持用改革办法,引导市场实际利率下行,以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无疑是中央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导向,也是“降成本”的核心所在。但是,这并非简单地降低贷款利率,而是要降低融资的综合成本,减少各种附加于贷款的、不合理的费用;也并非无止境的降息,而是要降到与实体经济产出相适应的利息水平。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不仅要以自身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及合理的目标利润为基础,更要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互惠互利的角度,从培育忠实、优质客户的角度,充分考虑客户的承受能力。这一点,恰是普惠金融的精髓所在: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一旦大银行将降低贷款利率纯粹作为争夺小微企业优质客户手段的时候,其定价理念实际上已偏离了原来的航向,所谓的低利率也偏离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初衷。
在中央政策指引及监管部门督导下,大银行在深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积极发挥“头雁”作用。据相关披露信息,10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3%,比全部贷款增速高近11个百分点,利率下降0.64个百分点。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溢出效应。表现为:
一是“掐尖”效应。大银行凭借自身资金成本低、成本控制能力相对强的优势,以相对低的贷款利率进入小微金融领域,“收割”小微领域“冒尖”的优质客户,势必对中小银行产生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比较集中于抵押贷款领域。这种“掐尖”效应可能使中小银行失去自己辛辛苦苦培育出的优质客户,削弱其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二是“垒小户”效应。与上述挤出效应并存的,则是小微企业中的优质客户成为大银行与中小银行共同追捧的对象。小微企业的过度融资甚至比大企业过度融资还可怕,腾挪的空间很小,很容易因“暴饮暴食”而生病。在信用体系尚不完善情况下,银行难以把握小微企业的整体融资状况(特别是涉及民间高利贷方面的情况),因而难以有效控制小微企业的授信总额(对单家银行而言尤其如此),很容易走向过度授信。过低的贷款利率或诱导部分融资能力相对强的优质小微企业将贷款转理财牟取利差,或给资金“掮客”有机可乘,或沦为实际上的融资平台。
其二:如何错位竞争,既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又避免金融资源的浪费和错配?
传统理论告诉我们,一个良性循环的金融体系必定应该是一个符合生态原理的、类似于“生态鱼塘”的分类分层的服务体系:不同的机构都能在这样的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稳定“食物”源。大中小银行应该具有相对清晰的市场定位,形成分类分层的金融服务体系。
这并非是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用行政化的手段对市场进行人为切分,而是让金融机构按照自身的经营规划、风险偏好、业务规模和能力找到自己的细分客户市场,而不是“一窝蜂”地、情愿或不情愿地往一个同质化的市场挤。
如果大银行的服务下沉,能顺势推动整体金融服务架构的下移,能将中小银行挤向更下层的客户群体,那么势必从客观上拓展小微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果真如此,金融生态无疑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但这种服务层次的迭代或将加剧大、中、小银行之间的分化。一方面,小银行的资金来源或逐渐收缩,来自负债端的流动性压力增大;特别在前期部分小银行风险事件影响下,存款保险制度的“佛光”将逐渐唤醒普通居民对存款资产安全的意识,从而加剧存款市场的“马太效应”,增大小银行资金压力。
另一方面,小银行的客户结构或进一步劣化,导致资产质量劣化、资产端流动性压力增大。而且,当这种劣化趋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利率杠杆将失灵。小银行风险偏好会趋于钝化,不会因为更高的利率(假如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允许的话)而愿意冒更高的风险。这个时候,经济学上经典的小微企业“信贷配给”或再现。
因此,大银行在服务下沉时,应注重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的主责主业,实施与中小银行的错位竞争,避免对市场的扰动。
一是利用自身拥有诸多大客户的优势,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沿着供应链延伸金融服务的触角,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二是探索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利用自身的线上优势,大力拓展线上服务。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各种综合信息平台优势,打通信息孤岛,拓展营销渠道,实现业务转型,侧重于线上、批量化营销。
三是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以转贷款模式与中小银行开展业务合作,间接支持小微企业;或与中小银行开展联合贷款,实现与中小银行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这样将有利于促进金融生态的和谐发展。
其三:如何将拓展小微金融服务的视野投向金融服务的空白领域、投向无贷户,而非局限于现有领域、现有客户?
按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博士的观点,普惠金融的核心就是要关注那些被传统金融体系排斥或忽视的中小微企业和弱势人群,把他们包容进一个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之中。
基于这种认知,我们推动普惠金融的方式、观察普惠金融的角度,应更多着眼于是否让金融服务惠及所有有金融需求的人群,是否通过金融服务将所有的人都纳入经济增长轨道,并使其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无论是以往的“垒大户”,还是在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号角声中可能出现的“垒小户”,都将劣化金融资源的配置,阻碍普惠金融的深化。
因此,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应立意更高、视野更远,从提高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提升渗透性方面出发,积极拓展对无贷户的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服务的内涵,“把他们包容进一个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之中”。
显然,拓展无贷户相较对现有客户的服务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不仅需要通过大量深入的金融知识宣传,还需要构建和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这其中,既需要银行机构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技术,也需要政府部门加快构建综合、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信息平台。从监管的角度看,如何有效激发大银行的积极性,有效促进普惠金融有序、和谐发展,或需改进相关考核评价的方式与标准。
如何平衡好金融服务与风险防范、社会效益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课题。12月12日,国常会继中央经济工作之后,就推动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行部署,提出了“明年实现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其中5家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20%”的工作目标。尽管这一目标较2019年有所降低,但从可持续角度看,对大型银行无疑仍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