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ft抢先一步IPO滴滴该何去何从

汽车2020-08-16 08:54:29
导读近日,美国网约车公司Lyft正式发布了IPO招股书,欲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募集总额为1亿美元的资金。不出意外

近日,美国网约车公司Lyft正式发布了IPO招股书,欲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募集总额为1亿美元的资金。不出意外,Lyft将赶在Uber和滴滴之前成为全球网约车第一股。与滴滴同一年成立的Lyft至今已发展7年时间,招股书中显示,到2018年Lyft共拥有190万名平台合作司机,服务了近3070万名乘客,总预订量(金额)达到81亿美元。截止到2018年12月,在美国网约车市场份额已经攀升至39%。同为网约车巨头的滴滴却与Lyft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CEO程维在2月份月度全员大会上,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随后顺风车部门和孵化新业务部门R-lab陷入裁员风波。

滴滴顺风车业务已经下线半年,业务停摆,裁员无可厚非。R-Lab部门是滴滴在2017年下旬内部成立的一级部门,意图探索边界、孵化新业务。而此次裁员也证实了公司战略上的调整。程维在月度大会上表示2019年会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因此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滴滴2018年持续巨额亏损,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除高亏损,2018年受多起顺风车事故影响IPO搁浅,2019年或成滴滴发展关键一年。

在网约车监管愈加严苛,新秀不断崛起的出行行业,滴滴无论是要IPO还是要保住网约车巨头地位,都需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网约车监管虽严峻,但天时犹在

2018年是滴滴出行的至暗时刻,在顺风车安全事件出来之后,让滴滴出行全部业务都陷入了舆论的旋涡,而滴滴顺风车业务更是停止营运。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发布对网约车史上最严厉的政策。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出行行业搅局者的入场。

滴滴出行自2012年上线以来,经过与快的、Uber中国大战后,随后将两者收购囊中,看似已经坐稳了中国出行的头把交椅,稳定了出行市场,实则暗流涌动,2015年,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相继入场,2017年美团跨界入局,更是引发了滴滴的剑拔弩张,2018年高德顺风车、享道专车、欧拉出行、哈罗出行等网约车不断入场。2019年,哈啰出行哈罗顺风车业务正式全国上线。

网约车行业远不止这些玩家,据交通部部长李小鹏介绍全国已经有11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在高门槛之下仍有不断的玩家入场,可见网约车市场机遇非常大。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0亿,网约车出行市场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网约车市场仍然是等待挖掘的巨大蛋糕。据贝恩发布的中国出行行业报告显示,中国已超美国、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行市场。预计到2020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将达到720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11倍。

2018年,国内车企逐渐意识到出行的趋势,长城和长安、江淮、东风汽车等传统汽车厂商分别成立了共享出行公司,这些传统汽车厂商造车是优势,所以大都同时瞄准了分时租赁和网约车这两条赛道。

出行是刚需,正是因为网约车这种新型出行方式提升了大众的出行频率,所以先后有不少传统制造厂商进入网约车市场。从传统车企纷纷选择了与滴滴不一样的B2C模式可以看出,高品质的出行服务市场仍然没有完全释放,高品质的出行服务或将会成为主流。

今年交通部部长李小鹏在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安全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遵守的底线。对网约车发展的态度是积极支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要趋利避害,包容审慎,守住底线。

从政府对网约车行业的态度上来说,安全至上,服务为主。这对网约车行业来说,是最好的时代。竞争者的不断加入,网约车司机利益有保证,监管力度不松懈,乘客出行安全有保障。网约车正在加速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对滴滴等出行公司来说,可以规范发展,聚焦资源整合。

有为而不妄为,相地利而为

网约车诞生之初,烧钱补贴是各大网约车公司迅速占领市场最有效、直接的办法。烧钱补贴能够迅速教育市场,通过大幅优惠可以迅速获得用户青睐,同时高额补贴可以迅速拉拢司机。在发展初期,因为监管制度无法迅速跟进,司机信息审查不完善,为安全埋下了隐患。

自2015年2月滴滴、快的宣布战略合并后,为了对抗另外一个竞争对手Uber,滴滴开始了蒙眼狂奔,2015年先是在多个一二线城市上线公益性搭车服务,又上线顺风车服务,后进行品牌升级。

据《2014年移动出行白皮书》数据显示,85.5%的乘客表示,在节约打车费、降低等候时间的前提下,愿通过打车软件进行拼车。程维在一些演讲中也表达了推出拼车业务的初衷是满足用户需求,“便宜”是说服用户的关键。滴滴顺风车正是在此背景下于2015年6月1日上线。

据有关数据显示称,2017年仅仅只是“顺风车”业务的抽成,就给滴滴公司带来了8亿元的营收。在顺风顺水发展了三年后,两大顺风车事故成为滴滴口碑滑铁卢的导火索,引起全社会关注,其产品业务模式和产品设计逻辑饱受质疑。究其原因是顺风车以暧昧的异性社交作噱头,给陌生人拼车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从滴滴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烧钱补贴,整合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等多种业务,升级品牌,还是在顺风车夹带社交功能,目的都是为了开疆拓土,在高速发展中,只关心业绩、营收,却没有守住安全底线,忽略了产品设计逻辑,最终被人诟病。

滴滴顺风车事件也折射出很多公司在发展中摆脱不了的通病,喜欢走捷径,就容易“妄为“。在互联网红利时期,只要有用户有流量,就可以被资本市场看好,所以企业会用些非常营销手段吸引用户,但却为平台发展埋了雷。

所有的网约车都有亏损的问题,而且体量越大、亏损就越多。在初期,滴滴纯平台模式,可以调动全社会的资源,迅速扩大市场,但随着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监管压力越来越大,滴滴开始平台自营化。这种趋势也逐渐影响到了不少传统汽车厂商,所以网约车市场从以往的“拼价格”,过渡到如今的“拼服务、拼安全”。

滴滴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品牌已经深入人心,用户转移成本较大,在短时间内地位无法被撼动,所以滴滴在低谷时期应该需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利用优质服务、技术创新等手段提升自己的口碑。

人和于心,用服务获得口碑

古人云:成事者,始于立心,得于人和,顺于天道,成于勤恳。正是在像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致力于让出行更便利,网约车才达到了今天的繁荣。滴滴一路高歌猛进,本应成为全球网约车第一股,却因为接二连三的安全事件缠身,加上盈利模式不确定,持续高亏损,这场靠讲“新故事“而推高估值的模式,最终影响了资本市场的信心,估值也不断缩水。但从滴滴内部”关停并转“业务的调整来看,2019年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如何保命,而不是保估值。

滴滴背后有多家投资机构及互联网巨头,虽然IPO暂缓,但只是早晚的问题。无论是在2019年严苛的环境下保命,还是为了投资者的利益保估值,滴滴都应该要人和于心,要赢得投资者、司机、乘客的心,才能渡过低谷期。

为什么体量远小于Uber及滴滴的Lyft能抢得先机IPO?从他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窥见人和的关键性及重要性:

一是Lyft 2018年其收入增幅远高于亏损增幅,这给资本市场带来了足够的信心;二是为了IPO获得更多支持,在发布招股书前,Lyft一直在给乘客提供大幅的优惠打折;三是对敬业司机奖励可以有资格以IPO价格购买该公司股票,绝大多数够资格的司机也选择了持有股票。

虽然Lyft规模远不如Uber,但因为Uber内部不稳定给了Lyft发展的机会,加上Lyft因势利导的奖励制度,在美国获得了不少死忠“粉丝”,这为抢先IPO赢得了先机。

从滴滴IPO搁浅来看,其失去人心是导火索。风投、私人股本、对冲基金和BAT等各路资本向这滴滴先后投入了超两百亿美元资金,帮助了滴滴实现疯狂增长。但能否成功IPO还是需要看人和及口碑。滴滴生于资本,却折戟在人和。可见,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高估值的公司,而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公司。

从2015年以来,进入市场的多家自营品牌的网约车公司经营策略来看,过了野蛮生长拼低价的阶段,现进入更看重安全和服务的时代。2018年,传统汽车厂商分别加入出行市场蚕食份额,滴滴和以往不一样,没有冒然打价格战,而是“低调“地钻研用户体验上。

近日,滴滴在快车、优享试行“选择路线”功能,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该功能是用户可在APP中自主选择车辆行驶路线,可以更好地帮助乘客选择路线,便于司乘快速沟通,有效避免因行车路线选择引发司乘纠纷。司乘纠纷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影响平台口碑。而通过产品创新解决司乘纠纷,可以减少客服人力,也能提高用车体验。这要比单纯地做营销活动赢得关注更有意义。

市场份额固然重要,用户的黏性更重要。从滴滴今年开始聚焦出行主业来看,用更好地服务,提高用户粘性,才能挽回人心。

有竞争者,说明该市场仍有潜力,在网约车市场还没有充分被挖掘的环境下,滴滴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及强大的背景,多年积累的用户及实力,仍大有可为。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对于滴滴来说,在当下就是坚守安全底线,集一切资源技术创新,做好服务,提高用户体验,赢得口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