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一翼 扩大有效投资迎来系列重磅举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扩大有效投资作出部署,明确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业内专家指出,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一翼,扩大有效投资迎来系列重磅举措。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明确信号,今年稳投资力度很大,包括资金支持、项目推进、配套举措等都在加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将获重点扶持。
稳投资离不开资金支持,今年扩大有效投资的钱从哪儿来?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央预算内投资6000亿元,比去年多22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00亿元,比去年增加16000亿元。另外还有抗疫特别国债10000亿元,当中一部分也要通过转给地方用于相关的补短板、强弱项投资。加起来,整个中央层面筹集的资金超过5万亿元,其中新增2万多亿元。”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说,最主要的是通过政府作为,带动和激发社会资本跟进,从而形成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融合。
资金支持力度加码的同时,政策配套举措也在加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显示,加强项目用地用海用能等要素保障,对重大投资项目开设绿色通道。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规范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充分调动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性,盘活存量资产。
“今年的投资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不同寻常。”何立峰指出,中国目前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为重要。今年疫情突如其来,给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也暴露出许多短板弱项,需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尽快予以弥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东福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铁路在年初投资安排的基础上,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促进投资规模增长。同时,继续把防控铁路债务风险和建设质量风险摆在重要位置,确保投资效益和质量。
精准发力 首提“两新一重”
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今年有效投资的精准发力点,首提“两新一重”——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国新办22日召开的吹风会上表示,“两新一重”建设,实际上体现出一种以民生为导向支撑内需扩大的重大方略举措,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有一石多鸟之效。
“促进稳投资的基本要求是扩大有效投资需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扩大短期投资需求总量的同时,要注重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选好投资方向和重点,真正让投资需求带动有效供给的增加以及供给结构的优化,有效弥补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短板和弱项。
何立峰强调,今年的投资工作应该侧重于做好“三个精准”:精准筹资;精准项目;精准施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些基建项目是对传统基建的扩展,兼顾了稳增长和促创新的双重任务,不仅有利于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也将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比如加快5G商用步伐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带动设备需求,将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5G时代来临,新基建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工信厅厅长谢志成介绍,江苏二季度计划完成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亿元,累计完成131亿元,新建5G基站2万座。借助5G推动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推进“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建设,建设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实施阿里云“133”、华为云“365”专项工程,持续推进省“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培育本土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