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于去年11月在美国悄然开启的创新中心
Tryer是“取样棒”的意思,是烘焙师在咖啡豆烘焙过程中,取出样本以观察、感受豆子烘焙状况的小工具。同样的意涵被延伸到了这个位于西雅图总部的创新中心,从一个想法的践行开始,不断调整,直到落地。
与其所倡导的开放性创新一致,可移动的硬纸板墙和随处可见的“功能性模拟商店”共同组成了 Tryer Center 的工作空间,在中国上线的“啡快”概念店展示窗口融合在内,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星巴克的高管、合作伙伴,以及来自各地的咖啡师在小型的跨职能团队中就新点子展开辩论,墙上五颜六色的便签纸被撕下进垃圾桶,而得幸留下的想法将与草图上的文字,在眨眼间成为真实的原型,被门店用于新一轮的测试。
自去年11月份成立以来,Tryer Center 已开发及测试超过130个项目,其中约有40个项目以某种形式出现在门店中,1500个合作伙伴参与其中,通过数字化系统,世界各地的员工也可以对现有项目进行投票、提出建议及想法,做出自己的贡献。
星巴克没有透露在该创新中心或其项目上投入了多少资金。据报道,目前有10名员工全职,也有一些工程师和咖啡师在中心兼职工作。
星巴克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30,000家门店、330,000家合作伙伴,每周为1亿客户提供服务。毋庸置疑,大型全球性公司无论在产品、流程或心态上,都很难像初创公司那样灵活。
变化需要时间,但得益于约翰逊的技术背景,在星巴克,创新的衡量标准不是几年或几个月,而是几天。确切地说,100天。
约翰逊认为在科技行业,如果没有创新或重塑,就意味着落后。为了达到“100天”的创新速度,星巴克内部以小规模、跨职能的团队快速推进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与合作伙伴的合作,赋予所有合作伙伴权力,从他们那里释放更多能量。
来自内外部的创新点子
炎热的夏日,满头大汗的顾客坐在台前,看着咖啡师转开一个金色的龙头,那瞬间,氮气和冷萃咖啡接触,成千上万的绵密气泡浮上杯沿,整个过程看上去就像是在 Bar 里点了一杯精酿啤酒。
氮气冷萃咖啡 (Nitro Cold Brew) 是星巴克在2017年的主打品之一,这款于2015年亮相的产品,是在冷萃咖啡的基础上加入食用氮气,使得咖啡中充满细密的气泡,让口感变得非常细腻。
根据提供的数据,自这款产品发售以来,其销售额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随着2015年冷萃咖啡产品推出成为氮气咖啡产品的契机,我们看到冰咖啡正成为一种全年性的饮料,季节性正在减弱。”星巴克美国饮料品类及全球创新的高级副总裁 Sandy Stark 在一份新闻稿中说。
但新产品也有其局限性。由于氮气和冷萃咖啡通常储存在柜台后的桶里,并非所有星巴克的门店都有足够的空间摆放这些设备。
莱维·安德伍德 (Levi Underwood) 是西雅图市中心一家门店的店长,同时也是 Tryer Center 的一员。在店面的管理之余,安德伍德分配了他的工作时间来确保Tryer Center 开发的产品能真实的改善客户体验,同时协助构思了更先进的的氮气冷萃系统,新系统可以适应所有商店,甚至是空间有限的商店。
安德伍德对创新中心赞不绝口,声称“进来后有点爱上了它”。因为在他看来,在这里,他们的声音被听到了,而能够被人看到和听到并得到反馈是至关重要的。
约翰逊相信,重要想法无处不在,可能来自合作伙伴、客户,以及星巴克之外。
为了让各地的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公司内部的“创新众包”网站- Springboard 诞生了,无论是投票、评论项目,还是分享自己的想法,星巴克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都可以简单动动手指,让下个‘爆款’留名青史。
今年年初,星巴克也与早期投资机构 Valor Equity Partners (曾投资特斯拉,优步和SpaceX等初创公司)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投资1亿美元,寻找零售、食品和饮料领域的创意,帮助公司加速。
设备、包装和加工副总裁 Natarajan 觉得星巴克应该卖汤。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他所推动的项目团队基于蒸汽加热牛奶的方式,在 Tryer Center 做出了一件设备并放到了商店里“看看情况”,而事实证明了顾客并不怎么买单。这个想法迅速地失败了……
创新中心被视作安全的试错场所,让想法天马行空地碰撞。在这里,员工充满信心,他们被赋予了实现想法的能力,在店面里进行验证,并且快速地检验效果如何。
而设在 Tryer Center 里的 Cold Pop 是到真实店面进行“实验”外的另一个选择,这个充满“网红打卡”气息的饮料摊位每周会营业三天,每天向星巴克支持中心的合作伙伴提供约200份饮料,只要支付5美元饮料费,就能换取品尝未来新品的机会。
在离开 Tryer Center 的路上,约翰逊详细了解了中心所有正在进行的项目,路过往常练习投篮的篮框板,走出安全门,而门内的探索还在继续,这些欢笑和争论的声响,在他回到电梯前都未曾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