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STAX SR-L500静电式和自主CPU哪个更好
ZEN处理器还要一段时间才发售,现在的桌面CPU市场可谓百无聊赖啊,既然国外产品不给力,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国产CPU吧!
国产CPU虽然大家基本都没用过,不过知名度却是不低,先有顶级超算天河,后有自研CPU龙芯,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国产U,下面一起看看到底有哪些自研的国产CPU吧:
1.龙芯—血统纯正的国产U
龙芯老实说不是最早国产U,也不是最成功的,但它偏偏知名度最高,各种电视新闻报道,中科院出身,血统纯正,名正言顺的成为国产CPU的代表产品。以计算角度来看,龙芯确实是比较纯正的国产CPU,但指令集依然不是自创的,使用的是MIPS的指令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规范。
龙芯之父胡伟武博士说过可以把CPU做到世界第一,但是指令集不同,软件无法使用,用户绝对是不会买账的,打造自己的软件生态系统花费巨大,无奈之下龙芯只好选择当时在大学、科研单位有良好基础的MIPS指令集。虽然指令集是别人的,但在龙芯的开发下,新加入了500多条自定义指令,运算效率极大提升,最新的龙芯3A3000单线程性能约为Intel I5 4460的三分之一。
纸面上虽然这样说,不过龙芯几乎没什么应用支持,只是个光杆司令单纯参数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期待龙芯在桌面市场有所表现不怎么科学。不过军工航天领域倒是有大大的发展空间,15年发射的北斗双星就是搭载的龙芯,性能以及价格都远远优于进口宇航CPU,后续的国防航宇领域都会搭载国产CPU,相信这将是国产U的正确发展道路。
2.申威/飞腾—有军方背景的最成功代表
上面龙芯是中科院出身走的军工路,而申威和飞腾都是有军方背景研究设施的亲儿子,比起龙芯更理所当然的承担起国产军工CPU的制造任务。指令集方面,申威处理器使用的是Alpha架构,而飞腾在几经周转之下,最终选择了ARM V8指令集。
龙芯在桌面市场还有叫得出名字的产品,而申威则是专注超算领域,旗下的神威?太湖之光也打破“天河二号”的六连冠,问鼎世界超算第一,神威采用的CPU SW26010,260核心,Alpha 64位架构,性能几乎是天河2号的三倍,但总功耗反而更低了。而使用AMR架构的飞腾处理器则是在服务器CPU领域发力,旗下“火星”服务器CPU,全芯片性能与Intel Xeon E5-2699v3相当,早些年还在山寨Intel现在已经能与大哥相媲美,实属难得。
3.兆芯/海光—政策驱动下的后期新秀
上面说到的国产U都有个问题,就是不支持WINDOWS,想要快速研发出可以商用的CPU,还是要老实的走X86路线,可这是Intel的吃饭家伙啊,想要获得他的授权基本没可能,这可怎么办?此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国产厂商很顺利的勾搭上风烛残年的台湾VIA,虽然VIA只剩下个壳子,但好歹还是有X86专利的,面对大陆的重金礼聘,自然乐意和大陆合作了。
兆芯公司是13年由上海国资委旗下的联和投资与VIA成立的,上海出资80%,VIA占股20%,说白了就是大陆出钱,VIA出技术,而目前的产品没一点和自主沾边的(除了名字),说白了就是贴牌,VIA 十年不更新的VIA Nano马甲,性能可以看下图:
性能非常的寒碜,也看得出只要是老老实实的开发,技术封锁什么的根本不是事,完全可以达到国际水平,然而为什么这样摆明贴牌的U都能叫中国芯呢?原因在于国家政策——“核高基”,根据公开报道兆芯拿到的核高基补贴高达56亿,后续还在申请,总额高达70亿,老实说,即使兆芯今后再不务正业,未来5年也完全不愁吃喝。这里ZF又犯了急于求成的大忌,前些年自主研发的国产U收效甚微,为了加速发展,承认引进技术的企业,于是造就了这样毫无自主可言的“中国芯”。
说VIA缺钱,其实AMD也缺钱,于是今年AMD也向中国公司授权X86,授权公司为天津海光,AMD获得2.93亿美元的授权费,双方还会成立合资公司。即使是成立合资公司,前几年的产品依然是AMD的马甲U为主,但是AMD技术起码是有的,不像VIA兆芯起点如此之低,国内公司能否把AMD技术吃透,这就需要时间来验证了。
4.海思—民营芯片企业的佼佼者
华为的海思大家都不陌生吧,相比前面毛都摸不着的产品,海思的处理器大家可是天天在用的,除了海思,还有展讯、全志、瑞芯微等一众民营芯片企业,他们都没什么大背景,除了海思背靠华为这家大公司,其他的成绩完全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进步也是非常大。
对企业商人来说,活下去赚钱才是硬道理,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当前最为热门的ARM架构,虽然前期都是贴牌,不过经过了几代的发展,最新的海思麒麟960已经达到了国际顶级水平,同时华为产品的高溢价也为海思留出充足的利润空间。
以上都是能拿出产品的企业,此外还有获得IBM Power架构授权的宏芯,MIPS授权的君正和X86授权的北大众志,不过他们的产品更多留在PPT或者是展示台上面,要单出拿出来说还欠点火候。
各架构优劣:
MIPS:“学院派”代表龙芯所选择的指令体系,虽然不是自创的指令集,不过龙芯这些年的开发已经完全超越MIPS范畴了,大可看成是龙芯自家的东西,在自主性方面是最好的。
不过,当前软件行业对MIPS体系的支持极为薄弱,即使龙芯多年来积极打造自己的软件生态系统,下游多达两百多家支援企业,生存环境依然举步维艰,如果国家真决定要使用龙芯产品,恐怕将要花费空前的资金去部署软件生态。
Alpha:“军方派”代表申威所选择的指令体系,鉴于Alpha相关专利大都过了保护期,申威完全可以自由使用,自主性也是有极大保障的。不过缺点依然和上面龙芯一样,软件支持极为缺乏,幸好申威走的是超算路线,并不急于打入主流市场。
ARM:“民营派”最喜爱的指令体系,产品广泛使用于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上,同时ARM架构体系成熟,软件支持丰富,易于开发成品和实现盈利,对国家资金扶持的依赖程度小。
在主流市场X86统治的情况下,ARM是当前最有力的竞争者,市场前景广阔。缺点在于国内企业需要定期向ARM购买授权,核心技术依然在ARM,国内企业缺乏自主性,安全性更是无从谈起。
x86:可谓“国资派”的最爱指令集了,拿来就能用,还能拿国家项目基础,也是美滋滋的。X86最好用,然而也是水最深的,长期使用很可能就被授权方掐脖子。
根据目前情况,X86的2家授权公司都有着不同情况的困境,对中国的技术开放相信也会进一步提升,考虑到目前国内情况,合作开发出符合ZF信息安全需求的产品,可谓“中国芯”最现实的发展道路。
“中国芯”的未来
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建立全新的标准是非常艰辛的道路,根据实事求是精神,与国外合作开发合乎安全需求的X86处理器是当前比较现实的做法。与此同时ZF也应该扶持真正自主的CPU发展,例如龙芯和申威,即使当前软件支持十分脆弱,但“中国芯”的最终希望还是要落在它们身上。
STAX SR-L500 静电式头戴式耳机测评报告
前不久我们发布了STAX SR-L700耳机的测评报告,这只耳机作为Advanced Lambda系列的旗舰,在高频和解析力方面拥有接近STAX SR-009的水准,而不同于SR-009的振膜形状和支架材料以及固定结构让它们声音风格有所不同。新的Lambda系列反而可以带来更多一些的低频量感和中频、低频更为厚实的听感。当然,SR-009在整个频率范围内的解析力仍然占优,而风格上也明显更为宽松,高频的空间感宽松感优势仍然比较明显。今天,我们测评比L700定位低一级别的L500,这款耳机的售价其实又要比L700便宜了不少[L700售价7599元],官方定价3599元。提示一下,STAX的SRM-353X耳机放大器在官方配套中正是和L500构成了一个SRS-5100系统,不过两个一起买也没啥优惠?
关于STAX SR-L500的客观介绍不用太多,从外观来看它和L700基本没有差别,在L700介绍中曾经写过两款耳机的几点主要差别和技术上的相同点。先来复习一下它们主要技术的异同。
在这一代的Lambda系列中,L500和L700都使用了新的不锈钢固定支架[如下图的SR-407拆解,极板和振膜三片固定结构],但从照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L700后侧极板有一个X型的支架,而L500是没有的。可以明确,极板、振膜的固定结构两款耳机有明显可见的不同。
不同点还有,它们的耳机线的材料不同,这是STAX一直以来区分Lambda系列的做法,由于不能换线,所以真不知道线材带来影响有多大[从前两代Lambda来说,据某可靠消息说线材影响是比较大的]。最后,跟使用体验稍有关系的,耳垫外的皮质材料,L700是真羊皮,而L500是仿皮质材料,头架的样式稍有不同,使用体验稍有差别。耳机的尺寸较大,300多克的重量和较小的压力让耳机的佩戴舒适度没什么问题。下面进入主观听感测评。
在今天主观听感测评中,我们主要对比耳机是之前测评过的STAX L700,就不再对比SR-009了。STAX耳放还是使用SRM-353X和SRM-007T。动圈耳机方面,我们仍然使用节奏的幻想曲B-HP耳放,搭配AKG K812耳机作为参照。音源使用Monitor 09 Plus、MD30 Plus等。
整体印象:相比L700来说,L500的价格是它的一半不到,STAX对它的定位和期望看起来不高,但实际听到L500之后,肯定更多的还是惊喜。虽然L500的高频解析力相比L700有所下降,但它在高频的瞬态、中频的结像、解析力和层次,以及整体的声音控制力,整个声音瞬态因为极为真实带来的从容、宽松和柔和,仍具有STAX静电耳机的特点。当然,L500在一些声音细节方面开始和K812这样的动圈耳机互有胜负,而不是L700、SR009下的完胜动圈。
高频表现:STAX SR-L500耳机的高频解析力在以上两款耳放下表现都足够细腻,声音层次丰富,瞬态表现极为稳定。不过在极高频的动态和解析力上相比L700下降比较明显,高频也变为比较收敛的风格。相对来说在353X耳放下,高频密度和动态会比007T耳放下稍好,但风格也稍硬一点。在极高频带来的空间感和微弱细节的高频延伸方面,K812要强于L500.但在整个高频的表现上,L500的瞬态真实感,层次的细腻,和中高频的衔接方面仍然优于K812。
L500像是一个明显收敛了高频的L700,声场的宽度也缩紧了一些,从大多数音乐的表现上来说,L500的细节确实相比L700有所下降。不过,这种变暗的高频,相比动圈耳机除了空间感偏弱外,瞬态和失真应该仍然优于动圈。中高频衔接方面的解析力,强于K812,声音反而变得比L700更为温和了一些。而又要比K812耳机的中高频层次丰富的多,而且声音稳健得多。
中频表现:STAX L500的中频解析力相比L700也稍有下降,厚度却有一定的提升,这是因为高频部分成分下降所致。这样的中频表现和K812相比,解析力和厚度都要占优,动态表现稍弱于合适耳放下搭配的K812[B-HP耳放搭配K812,还是要强于Monitor09Plus不少的,尤其是控制力和动态].在人声的表现上,平板耳机的真实从容的听感仍然无敌,由于我自己的HE560已经卖了……,所以不好AB对比。但凭个人印象,L500的中频解析力应该优于HE560,整体听感也应该比HE560更为鲜活细腻一些。其实之前没有想到L500的中频厚度会好于K812,但在人声表现上确实L500优于K812很多,在交响乐的表现上,K812还是表现出了更好的动态,声音显得更为张持有度,放得更开。而L500则相比L700、K812都更显得沉稳,力度稍显不足。
低频表现:L500的低频相比L700差别更小一些,但是似乎在353X耳放下L500的低频反而弹性要稍稍好一些,下潜要稍弱于L700.无论是L500还是L700,低频表现并不比K812这样的动圈耳机有明显差距,而且真正的比较慢速的中低频和低频音乐,L500和L700的解析力都要优于K812.STAX静电乃至平面振膜在瞬态的真实听感低频部分同样有效。值得一提的是,353X耳放搭配L500和L700的最大弱点可能就在低频,这个低频相对太干净,瞬态在静电耳机下显得偏快了一些,所以略显死板。当然,我们在动圈耳机中也会谈到瞬态速度太快导致的低频死板,但这个听感上还是明显不同。353X耳放的低频在中低频部分还是相当舒展的,但在下潜相对较深的部分开始速度变快,有点莫名发呆。而动圈的速度变快,会有些像被压抑的感觉。
与SRM-353X和SRM-007t系列耳放搭配:此次听SRM-353X耳放搭配SR-009时,高频的表现其实还是另我们满意的,整体印象没有在SRM-727T下的009表现的那么生硬。只是相比007t耳放,高频略微硬了一些,但是解析力也就更高了一点,密度也更好了一些,这在L700和L500也是一样。由于L500的高频解析力相比更高端的几款耳机水平更低,其实在353X耳放下L500的高频密度、动态和解析力都要优于007t耳放。在中频和低频的听感方面,353X仍然无法和007t耳放抗衡,弱点最大在低频部分,上文已经讲过。不过,即便是在353X的搭配下L500仍然还是发挥了8成以上的实力。为了中和353X的低频问题,推荐选用中频、低频比较柔和的音源,或者低频稍微夸张一点的音源。
总结
STAX SR-L500耳机的整体素质相比L700有挺明显的下降,但售价下降的幅度也是比较惊人的。当然,讨论STAX耳机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它们的系统定价,相信STAX厂家对耳机定价也是这么考虑的。如果抛开耳放不谈,L500以3500元的售价仍然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但对于大多数高端耳机的用户来说,如果本来就有耳机放大器的预算,那么无论是SRM-353X还是SRM-007t和自家耳机搭配同样是性价比极高的耳放。总要比森黑塞尔的自家耳放更能发挥出自家耳机的实力。STAX SR-L500耳机同样是体验STAX静电耳机不错的入门之选,Soomal给予这款耳机以推荐评级,不过我们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更为推荐SR-L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