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索尼 NWZ-B183F Walkman和Windows手机的价格是多少
Windows Phone彻底失败了。5月23日,微软宣布智能手机业务进一步裁员 1850人、并将非智能手机业务出售给富智康。至此,微软已经裁减超过2.6万手机相关人员——原本的Windows手机团队和收购诺基亚加入员工已经基本走光。
微软Windows和设备部门的执行副总裁特里?迈尔森(Terry Myerson)在发给部门员工的邮件中这样说:
我们手机的成功被局限在那些关注安全、便于管理和协作的企业客户和个人消费者,因此我们的手机硬件生意会更聚焦。——Terry Myerson
虽然他说微软会继续研发Windows 10 Mobile,但邮件意思很明确:微软不再关注消费级智能手机市场了。
微软是全世界最早涉足智能手机的公司之一,手机操作系统的前身Windows CE早在1996年就已经诞生。2000年,为移动设备设计的触屏操作系统PocketPC2000推出。
2002年,第一台基于微软系统的智能手机Orange SPV发售。
同样2002年,苹果还刚刚从衰退中回过神,iPod还是一个没多少人买的小众产品;Google仅仅建立四年,还没上市。iPhone和Android手机分别在2007和2008年才发布。
而如今,全世界的智能手机几乎只剩下了iOS和Android。
微软是怎么弄砸了这一切?
世纪之交,复制PC的计划被诺基亚毁了
Windows CE 1996年诞生,最初的版本是基于Windows95精简开发,用户界面继承了微软的经典元素开始菜单。
微软构想的商业模式也和PC一样——微软做操作系统,手机生产商生产硬件,并为每一部搭载Windows系统的手机支付授权费。
那时,比尔·盖茨向诺基亚频频示好,希望这个快速成长的手机巨头加入自己,双方当时还在推进一个名为Phoenix的计划。
但诺基亚不希望像PC厂商给微软当苦力。1998年6月,诺基亚联合当时的手机市场前几名厂商爱立信、松下、摩托罗拉投资了英国PDA公司Psion拆分出来的软件部门,成立了Symbian公司。
感觉被背叛的盖茨愤怒地在写下那封著名的邮件:“我们很失望,诺基亚从来没有告诉我们他们要联合起来。”“不管Symbian做什么,对我们都是有害的。”
1999年3月,Symbian 5.0操作系统问世。它能打电话,能上网,能发邮件,还支持Java第三方应用,比Windows CE好用很多。
之后,索尼、三洋、富士通等公司也加入了Symbian联盟。
自己不制造硬件,依靠第三方厂商的微软已经无人可以合作了,只好找了当时没人知道,靠代工生意起家的台湾公司HTC。
但智能手机首先得是一个好的手机、有吸引人的硬件。HTC明显不是特别擅长这事:
第一款Windows手机,HTC Orange SPV
到200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Symbian占66.6%,微软只有22%。
前iPhone时代,微软放弃了正确的路
从PocketPC 2000开始,微软的手机操作系统就支持触屏。但微软的触屏是为笔设计的,甚至还得去点屏幕左上角的开始菜单。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批评微软“固守PC思路”,但不能否认,和键盘手机相比,触屏才是有未来的道路,只是需要大的改进。
左:PocketPC2000用户界面 右:Windows Mobile 6.1用户界面
但当触屏手机卖不下去以后,微软掉头转向键盘设计。
2005年,微软和曾经的对手,已经拆分操作系统的Palm宣布合作,推出了搭载Windows Mobile5的Treo 700W。
Treo 700W有全键盘,也有触屏,操作界面却没有什么大改动。Windows Mobile就像强行塞进去的。
左:摩托罗拉Q9 右:Palm Treo 700w
2006年,微软又和摩托罗拉合作,推出了Q系列全键盘Windows Mobile手机。这次更极端,摩托罗拉Q9干脆不支持触屏了。
这个时候,苹果的iPhone已经在研发中了。2007年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把摩托罗拉Q、Palm Treo、黑莓、和诺基亚E92示众了一番,用来衬托iPhone的交互方式多么有未来。
iPhone发布会上,乔布斯嘲笑竞争对手
微软没有像苹果一样花几年时间去解决触屏的挑战,而是选择掉头和依赖键盘的传统竞争对手做一样的东西。
讽刺的是,微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HTC已经很清楚触屏才是未来。
与iPhone发布同一年,HTC在2007年6月发布了HTCTouch。这台手机虽然使用了Windows Mobile,但是第一次有了一个全新的用户界面,更方便手指操作。
iPhone一代VS HTC Touch,两款产品同样在2007年年中上市
由于微软自己不为手指操控做优化,HTC定制了名为Touch FLO的界面——这样改进操作系统自身不足的尝试后来被HTC沿用到Android系统上,推出了Sense。
熟悉HTC的人肯定知道,HTC有一台著名的手机:HTC HD2。这台手机使用的HTC Sense界面非常精美,使用多点触控的电容屏幕,不需要手写笔,HD2几乎看不出是使用Windows系统的手机。
左:HTC Touch 右:HTC HD2
只可惜,它诞生在2009年,iPhone在2007年就把手指的问题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更好。
面对Android,微软反应慢了好几拍
iPhone的发布刺激到了所有的手机厂商,微软也在内。
Google反应很快,有一个故事这样描述了当时Android负责人安迪·鲁宾的反应。
在iPhone发布的当天上午,鲁宾正在离拉斯维加斯600英里的路上,他正要去CES展会上和运营商们见面。
他看到电视里乔布斯手中的iPhone无比惊讶,当即让司机停车,好在网上看完发布会。他对正在酝酿的Android的未来这么评价:“我猜我们的手机不会发布了。”
后来我们知道了,当时的Android使用全键盘设计,原型机看起来很像黑莓。一年之后,用户界面推倒重来的Android1.0亮相了。
计划中的第一代Android手机Sooner
实际上市的第一代Android手机HTC Dream,很明显触屏的重要性被提高了
相对于迅速推倒重来转型的Google Android,微软在iPhone发布之后非常迷茫。
2007年1月,iPhone发布。2月,微软发布了Windows Mobile 6.0。2008年4月,小修小补的Windows Mobile6.1发布。直到2009年中,微软还在忙着推进Windows Mobile6.5的更新——和iPhone相比,依然是小修小补。
同样在2007年,Google联合HTC、博通、LG、三星等公司成立开放手持设备联盟,2008年,第一台消费版Android手机HTCG1诞生。2009年,Android快速迭代到了1.5版,支持了虚拟键盘,重力传感器和包括中文在内的多语言。
这个时候,iPhone 3GS已经发布,App Store已经上线了快一年。面对强势的iPhone,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手机厂商选择了友好、开源的Android。
讽刺的是,在Google内部顶住压力,推动Android系统的安迪·鲁宾曾在微软短暂工作——他早年的手机创业公司Danger被微软收购,但收购后不久他便离开微软创办Android,又带着Android加入Google。
2010年,为手指操控重新开发的Windows Phone 7发布。但就在同年,美国第一大运营商Verizon联合摩托罗拉推出Android手机Droid,这是第一部销量超过百万的Android手机。之后不久,三星发布Galaxy S,开启了今天最成功的高端Android系列手机。
微软太慢了。
Windows Phone 7发布,但微软选错了竞争目标
2010年10月发布的Windows Phone 7是一款重要的产品,它的界面设计独具风格,不像Android一味模仿iPhone。超前的设计语言后来也被其他产品模仿。
诺基亚 Lumia800
客观地说,Windows Phone 7发布之初被大规模抨击的缺点,比如缺少复制粘贴功能并不算是非常严重。至少,iPhone初代发布的时候,也没有复制粘贴和多任务。
但是,iPhone在2007年可以有这些缺点,迟到3年的Windows Phone 7不行,因为它是后来者。
微软选择iPhone竞争不只是在消费者面前有问题,也没法说服厂商。
第三方厂商使用Android不需要缴纳授权费,而微软对每一台Windows Phone都收数十美元的授权费。
同时,厂商不能调整Windows Phone的界面——微软将统一的设计作为与iPhone竞争的重点。
结果是任何品牌的Windows Phone 7手机都一个样,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手机厂商不会将无法凸显自己差异化的平台当作主力。
2010年10月,Android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0%。选择和iPhone竞争,微软失去了抢夺Android客户的机会。
Windows Phone 8,危急关头内斗
2011年,微软终于拉到了一个全力以赴的重量级合作伙伴——当年毁了微软手机市场的诺基亚。
在和微软合作之前,诺基亚曾和Google进行过加入Android阵营的谈判,但Google不愿意给诺基亚特惠。
遗憾的是,诺基亚当时可能根本没意识到与微软合作不但不会帮它,还会拖慢它的速度。
2011年合作刚开始,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更新突然停了下来。一直到2012年夏天,Windows Phone 8发布。
微软骄傲地宣布,Windows Phone 8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放弃了Windows CE核心,使用和Windows8一样的Windows NT,未来Windows上的应用能直接通用,手机和PC能无缝协作。
在产品刚刚起步的紧要关头,为什么微软会再一次推倒重来,把重点放在内核上?
微软公司内部,是按照产品线区分部门,并且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市场和销售,有单独的营收数字。这样的结构下,赚钱多的部门话语权自然就大。
微软的移动业务原本属于Windows Phone团队。但当移动成为趋势以后,Windows部门想要介入。
这时,微软做手机的优先级从快速完善产品追赶Android和iPhone,变成了与PC业务配合——用一个统一的Windows8操作系统覆盖手机和PC。
而在诺基亚等待Windows Phone 8的两年里,iPhone销量翻了三倍、Android翻了六倍多。
iPhone推出之初,诺基亚、黑莓、微软都公开嘲讽这个竞争对手。
但背地里,诺基亚和黑莓的管理层已经行动起来。诺基亚提高了触屏Linux操作系统Maemo的优先级,黑莓也在2008年拿出触屏手机Storm反击。
最终这两个不太会做平台和软件的手机厂商没能追上苹果和Google。
而微软有更强大的软件工程能力和平台经验(Windows就是曾经最大的平台),却不紧不慢地推进着Windows手机,甚至让移动系统的研发停下来等Windows8。
诺基亚最讽刺的产品可能是2012年推出的拍照手机Pureview 808——有着4100万像素的巨大传感器。
在宣布放弃Symbian、转投Windows一年后,诺基亚用Symbian系统做了这样一款产品。原因?微软Windows Phone 8没来,不支持相机模块所需要的处理器。
诺基亚Pureview808
一系列失败,微软失去的机会价值6000亿美元
可以说2012年之后,移动市场已经和微软没什么真正的关系,尽管它花费超过90亿美元收购诺基亚。
到今天,这笔钱已经被彻底浪费,随着诺基亚来到微软的两万多员工已经被全部裁掉。微软也放弃了诺基亚品牌,功能机业务也卖给了富智康。
除了这白花的72亿美元,微软还丧失了统治智能手机市场的机会。
从2007年iPhone发布至今,苹果靠卖iPhone一共获得了5977亿美元的收入,这还不包括被iPhone带动的AppStore、平板、手表等其它业务的收入。
今天iPhone和Android每个季度的销量都远远超过Windows手机+PC的全部销量。苹果和Google的市值也都远远超过微软:
靠着Office、服务器软件和云计算这些企业服务,微软依然很赚钱。
但就像曾经的IBM,它已经逐渐和消费者绝缘,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移动市场的失败。
SONY 索尼 NWZ-B183F Walkman 便携式播放器测评报告
索尼B系列是其便携式播放器中最低端的一系,它最初用于和国产低端货竞争,大浪淘沙,国产货基本被消灭干净,最终还是苹果和索尼站稳了。我们对B系列情有独钟,为什么一直关注这个系列,因为我们在观察,手机什么时候可以取代这种微型的独立播放器。我们从B152F、B162F、B172F一路测试过来,一路给予好评,主要是音质还不错,性价比易用性都挺好。这三款其实就是马甲版,换个壳改个型号继续卖,因为定位精准,成熟度很高,稳定性也很好,确实也没什么可以再改进的地方了。在手机音质普遍还不够好的年代,这类产品确实还有足够大的生存空间。现在情况有些变化了,最近一年多,高举音质大旗的手机也越来越多,而普通方案的手机音质水平也在稳步提升,那个老问题又来了,这种独立播放器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B183F体积和前几代相仿,外观变化较大,这一代采用了铝合金外壳,冲压成桶状,而以前是上下塑料盖的结构,新的外壳手感更好,坚固性也更好。新的B183F在功能上做了删减,以前那个录音按键消失了,变成了纯播放器。ZAP/BASS按键也不见了,ZAP功能没有了,但低音增强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下来,官方文案称“增强了60Hz附近的低频,这一改进效果显著,让您能轻松享受强有力的低音”。
为什么功能会变化?拆解时基本就找到了答案。B183F采用瑞芯微RK Nano处理器,而之前的三代均为Sigmatel STMP3770。RK Nano 其实已经出来很久,2009年就已发布,这颗处理器的音质不如STMP3770,这已经是很多产品已经证实过的结果。为什么到B183F才更换处理器,原因应该很无奈,就是STMP3770已经无法正常供应了。随着手机的崛起,芯片厂商对这种用于独立播放器的处理器芯片失去兴趣,索尼说找到的替代品,也已经有多年未曾更新。另外一个变化是,存储器由2G升级到了4G。而之前具有的快速充电功能被继承到B183F,续航时间依然18小时[官方数据]。
按照惯例,我们对B183F进行了一组客观测试,测试还是选用专业级声卡录入的形式,结合常见的分析方式,提供直观的测量结果。测试发现,B183F最大输出电平为-14.2dB,而之前测试的B172F为-14dB,B162F和B152F均为-13.5dB,基本一致,这样的输出电平不算高,苹果的iPod和iOS设备大部分都为-6.5到-7dB的水平。
客观测试之前特别说明一下,因为B183F仅支持MP3和WMA,因此我们只好使用320kbps的测试信号,而实际上RK Nano应该可以支持更多格式,这是因为避免专利纠纷而限制了。之前的B1x2F,可以通过将WAV放入录音文件夹实现播放,这招在B183F上不灵了。
测试数据有点惨,虽然是用的320kbps的MP3作为测试信号,会对成绩产生影响,但也是有限度的劣化。我们参考了B172F一组成绩,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除了B183F在频响曲线高频段表现得更为平直一点,其他各项指标全面落后噪声和动态范围有10多dB的差距,这反应到听感中是不会不易察觉的。
在实际听音中,我们使用了B152F[B152F、B162F、B172F声音表现几乎一样]作为对比参考,另外还找了几台我们认为音质中等的手机[即音频系统采用常规设计并表现较好的手机]作为参考。
相比B152F,B183F一耳朵就输了。他们都是中性的声音,但B183F中高频明显更毛刺更单薄,声场也表现得更为扁平,从上至下的层次感也差很多,这是全面的退步。如果B152F的声音像在播放320kbps的MP3,那么B183F的声音就像是128kbps。相比手机,B183F同样是输,输在解析力,声场以及各方各面。其实,即便B152F对比手机,也没什么优势了,这种廉价的独立播放器已经穷途末路。
在我们看来,这并不意外,手机的强势挤压,让方案商越来越少,可以选择的方案也越来越少,而且还是陈旧的方案。不再像以前,几十套方案可以任意挑选,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另一方面,手机硬件的高速发展也在对高端播放器产生深刻的影响,手机中成熟的设计和元器件被越来越多的用于高端播放器的设计当中。这种势头没有谁能够改变,索尼能坚持至今,已经很有情怀了,该对这个系列说再见了。
最后,顺祝大家中秋节阖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