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精选知识2024-07-07 11:00:31
导读【#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师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必考的部分,其中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一节尤其重要,是每年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教师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必考的部分,其中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一节尤其重要,是每年必考的一个知识点。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其中在四大主义中经常考察的就是行为主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行为主义中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在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后,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通过这一实验,他认为由直接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即观察学习。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重要来源。换而言之,观察者自己不去做,看别人做(实验中的别人就是成年人),由此儿童学会或者改正某一行为。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实验中的成年人就是作为榜样存在。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1.注意过程:即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实验中,儿童看到成年人的行为,看到,了解到即为注意。

2.保持过程:即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保持就其内涵来说就是记住,实验中,儿童记住了成年人的行为以及由其带来的结果,这一过程就是保持。

3.复制过程:即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复制是指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就是学习别人的做法,实验中成年人怎么做儿童也怎么做,这一过程就是复制。

4.动机过程:即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儿童做出来与材料中榜样一模一样的行为并得到强化就是动机过程。

三、强化理论

根据这一实验,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强化理论,他把强化分成以下三类:

A.直接强化

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就其对象上来说,即别人对自己强化,强化对象是自己。例如,小明上课回答问题,老师表扬了小明,这时老师是别人,小明是自己,即别人对自己属于直接强化。

B.替代性强化

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就其对象上来说,即别人对别人强化的过程,强化对象是别人。例如,杀鸡儆猴,此时被杀的是鸡,警告的是猴,强化对象是别人(材料中的鸡);再如,小刚上课吃零食,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表扬了那些上课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学习的同学,此时老师的做法属于替代强化,被表扬的那些遵守纪律的同学就是作为榜样存在的。

C.自我强化

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就其对象上来说,即自己对自己进行强化,强化对象是自己。例如,小红今天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天做30道题目,做完了就奖励自己一个鸡腿,做不完就惩罚自己不能吃饭,在这一例子当中,整个过程都是小红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属于直接强化。

四、班杜拉理论的评价

班杜拉的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它试图研究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的,将认知过程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对学习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人的行为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

以上就是对教育心理学中常考到行为主义中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的具体分析,让大家能够对观察学习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中公教育祝广大考生一举成“师”。

中公教育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我要看视频”,查看教招面试说课|试讲高分视频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