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充服务有机会扩大用户群体 并通过增值服务增加营收方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持续增长,直接带动了市场对能源补给设备的需求。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告诉36氪,截至今年6月,我国充电桩的保有量已超过100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超过41万台,私人充电桩超过59万台,充电桩与新能源车比是1:3.5。
即使充电桩越建越多,但用户充电仍然面临诸多痛点,比如,用户建私桩越来越困难、充电时间较长、充电桩分布不均、停车费昂贵、油车占位、充电桩设备故障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能源汽车充电运营商依威能源(EV Power)近日推出了新的充电服务“E代充”:帮用户上门取送车和充电。目前,该服务已在上海、深圳和北京开放,后续会推广至广州、成都、杭州等22个新能源车重点城市。
依威能源称,在工作日期间,大部分用户会把车开到商务区,导致商务区停车位和充电车位紧张,但此时小区充电车位则比较富余。这时,用户可以把车交给“E代充”,代充专员会选择充电车位不紧张的区域,为用户车辆进行充电,但不一定使用依威能源自己的充电站,以此节约用户的时间成本和一些不必要的停车费用。同时,用户还可以在下单时选择洗车、维修、保养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依威能源称,他们直聘的每一位代充专员都拥有5年以上驾龄,不存在外包和挂平台模式。用户可通过小程序随时关注车的地理位置和充电状态。如果代充专员在驾驶过程中发生事故,经判定为代充专员责任时,一律由“E代充”承担责任,对车主的车险来年续费不会产生影响。
除了直接面向散客以外,依威能源还与爱驰汽车等几家主机厂签订合作协议,主机厂在卖车时会给客户搭配半年或一年的充电服务。比如,依威能源把“E代充”服务接入了爱驰汽车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为爱驰用户提供定制服务和充电解决方案。
依威能源市场开发总监乌唯卿说,“E代充”从今年6月开始在上海和深圳市区的核心区域试运行,截至7月23日,单日访问最多达到2200次,完成订单量超过1000次,有些用户一个月下单24次,每单平均充电量是25.6度,单位服务时长1.1小时,司机接单时间在5分钟以内、取送车的平均时间是26.4分钟、有效服务半径是3-5公里,司机人均服务峰值达到20次/日,零事故率。依威能源CEO陈振雄告诉36氪,他们在过去三个月的测试阶段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
对于依威能源来说,推出“E代充”的意义在于:以往,他们只能服务常住充电桩附近的用户,但“E代充”把充电桩服务半径扩展到3公里以上,可覆盖的用户变成所有电动汽车车主。此外,依威能源之前只提供充电服务,但现在“E代充”的洗车、维修和保养等增值服务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盈利空间。
依威能源在2010年创立于香港,目前服务75%以上的香港电动汽车用户。该公司从2014年进入中国内地以来,已经在28个城市建设了6000多个充电站和22330个充电桩,70%的充电桩建在小区,20%在办公楼和商务区,10%在商场周边。
谈及为何2014年的时候要进入内地市场发展,陈振雄说,香港至今为止只有大概11000台电动车,大部分是特斯拉,而且,香港地域狭小,充一次电甚至可以跑一个星期,充电需求并不旺盛,而内地市场明显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仝宗旗说,根据他们联盟成员上报的数据,在国内投放超过1万台充电设备的运营商大概有7家,占运营商总量的89.8%,包括特来电、国家电网、星星充电、依威能源、上汽安悦、中国普天、深圳车电网。
谈及与其他充电运营商的竞争关系,陈振雄说,其他运营商的重点是B端用户,包括分时租赁、网约车和大巴用户,但依威能源是完全针对C端用户。
谈及为何不做B端市场,陈振雄说,他们曾经考虑过:就拿电动大巴来说,其充电需求、充电场地和电力都是大巴公司的,那大巴公司为什么要让第三方运营商去赚这中间的钱?这个逻辑跑不通。
目前,依威能源已完成C轮融资,过往融资共几千万美元,投资方包括分众传媒、微光资本、隆源资本和香港上市公司等。
依威能源已经与多家汽车厂商和物业公司达成合作,包括宝马BMW即时充电ChargeNow项目、首汽分时租赁、EVCard和首汽租车等租车公司充电服务项目,还包括万科物业、中国保利集团、碧桂园等充电桩的建设与运营。
谈及在小区建桩时与物业打交道的难度,陈振雄说:“物业是一个挺难搞的群体,我们的优势是有分众传媒做我们的背书……分众传媒跟每一个小区和办公楼都打过交道,因此,我们会比较容易接触到场地里面真正做决策的人,而且,每个小区的侧重点和物业需求,我们也会比较清楚。”
陈振雄告诉36氪,他们的慢充桩每小时的充电电量可支持50-70公里的行驶距离,每一个场地大概有7-8个车位,平均安装3.7个充电桩。过去两年,他们充电设备的用电量增长了12倍,每个月用电量以10%-15%的速度增长。未来三年,依威能源的目标是继续提升在小区的充电桩占有率,一线城市做到40%,二、三线城市做到20%。
陈振雄说,他们的用户粘性很大,有超过一半的新用户都购买了包月套餐,老用户70%的充电用量都发生在目的地,也就是小区、办公楼和商超。虽然现在市面上有一些超级充电桩,但其建设难度很大、数量很少,使用超充桩充电只要5-10分钟,但排队可能需要1小时,并不能完全解决用户痛点。
谈及今后是否打算把充电数据变现,陈振雄说,他们过往的用户数据是完全保密的,而且,充电数据要和车内数据配合,才有意义,否则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值钱。“广告值钱的部分是用户在这个点位里面能够花多少时间看这个广告……但我们希望用户在那个充电点位停留时间越短越好,这个跟广告业务是相违背的。”陈振雄说。
谈及创业这几年是否踩过什么坑,陈振雄说,他们最开始投放充电桩的时候,想找小区里最好的点位,比如小区出入口和电梯旁边,以寻求最好的曝光效果,但后来发现这些点位经常被油车站位,因为人人都想停最方便的位置,因此,他们后来决定选择一些稍微隐蔽、但距离电源更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