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01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2.倡导“仁”的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强调谦逊和礼貌,强调骄傲和防御。4.提倡言行一致,强调诚实。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正义胜于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2000多年前,《诗经》提出了“在公共服务中通宵达旦”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共服务而工作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书》也有“以公灭私,让民为所欲为”的思想。人们认为,朝廷官员应该用公共利益来摧毁自己的私欲,从而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和依恋。西汉初年的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忘家,公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天下先忧,天下后乐”,都体现了强烈的报国报国精神。
(2)倡导“仁”的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美德崇尚“仁”的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推己及人”和关爱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立而为之,则可得其所”。孟子强调“我老了,我老了,我年轻了,我年轻了”,“亲亲爱人,爱人爱物”。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提出了“相亲相爱,相得益彰”的思想。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关心他人,做好邻居,做国家的宝”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强调和谐友爱,提倡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一直提倡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在民族关系方面,中国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努力,构建团结和谐的大家庭;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华民族崇尚睦邻友好,与各国和睦相处,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崇尚仁爱、崇尚和谐、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
(3)注意谦让,致敬释怀,强调抑骄戒悲。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谦虚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要求。即谦虚谦让,自给自足;即尊重人,以礼待人。谦虚和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孟子所说:“敬是礼的终”。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认为,礼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是出于礼义。”仪式也是一个人全身的基础。孔子说:“不学礼仪,受不了。”《左传》还说:“礼仪是人的工作。粗鲁,无法忍受。”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谦让、致敬、退让,同时提醒人们不要骄傲自大,戒骄戒躁。
(4)提倡言行一致,强调诚信。
“修心不精诚”。信是指诚实守信的品格。孔子提出“人不信,不知所能”,提出“人无所不能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强调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因为人有道德。人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所有精神需求中最高尚的是道德需求。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其根本原因在于人能“明辨是非,体察人伦”,即能本着“仁义”的精神行事。荀子还说,人之所以能保持群体特征,归根到底是因为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会因争斗而产生烦恼,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分离而变得软弱,从而无法取胜。总之,中国传统美德始终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弘扬和彰显人的道德精神,以崇高的道德境界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性。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孔子说:“仁有多远?我要仁慈,我是仁慈的。”“我可以用我的力量每天做一次仁慈的人吗?我没有看到无能为力的人。”我认为“仁”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不是人们遥不可及的,人们应该“三省救命”。荀子认为:“道虽近,不可为;这件事虽然小,但不可能。”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观色修身”和“自穿”,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中华民族虽然历经千辛万苦,却始终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说,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美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