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私募基金该如何设计如何管理的认识
笔者从事私募基金工作有些年头了,所在的格雷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旗下目前有26只私募基金产品,其中大部分产品我都直接参与了运作,经历过几轮的牛熊转换和市场风格变化,应该说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今天,我想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角度,谈一谈我对私募基金该如何设计,如何管理的认识。1、产品业绩
严格来说,私募产品是不可以公开宣传业绩的。不过根据有“私募界奥斯卡奖”之称金牛奖的公开数据,五年期金牛私募获奖者的平均收益为145.07%,平均年化收益为18.9%。格雷资产从2017-2020年金牛奖四连庄,所以收益大概在这个范围。
这是产品的平均收益情况,整体来说以5年为一个周期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到每一只具体的产品,还是有一些差异性的。这就给我们私募管理人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我把我的认知和大家做一些简单分享。
2、产品的设计一定要有特色
格雷的产品特点非常鲜明:
(1)股票池入选苛刻。
A股、港股和美股8000多只股票中,进入股票池的只有50只左右,比例只有0.6%左右。也是就说公开二级市场上99.4%的股票,我们是不参与投资的。这一点在几年前很少得到代销渠道的认可,很多直销客户也不理解。但随着合作的逐步深入和格雷资产近5年的业绩表现,已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买股票的本质是买企业的股权。我们买任何一只股票,背后真实的逻辑是这家企业未来5年甚至更长的周期,能够创造的自由现金流的水平。回归到商业的本质,这涉及到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A、这家企业的竞争壁垒是否清晰?能不能抵挡得住竞争对手5年的攻击?
B、这家企业赚钱的盈利模式是否清晰?能否大致估算出可能的利润水平?
从这两个角度看,优秀的企业,并且在我们投研能力圈内的企业,确实就是很稀有的。“稀缺”本就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手握稀缺的股票,长期看,自然累计收益就会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所以我们从来不关心二级市场交易波动的因素,更不考虑什么板块轮动、市场热点、“主力”资金流向哪里等问题。格雷资产核心投资经理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了,这些问题说实话在我们看来都是投资长河中的小浪花。
(2)投资限制尽可能的少
这一点也和很多人的认知相反,特别是代销渠道。头部私募基金大部分的规模来自于代销渠道,包括银行、券商、信托、互联网三方销售平台等,这些代销渠道在引入私募的时候都有非常严苛的准入条件。在发行产品的时候,也会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尽可能多的提出投资限制。例如产品的止损线,单只股票持仓比例,A股港股资金分配比例等。
格雷资产的股票池本身就十分苛刻,因此对于产品组合如果再加上更多的限制,反而适得其反。最典型的例子,2014年的茅台和2018年的腾讯,都是两家符合我们投资条件的优秀企业遇到短期困难,但又不影响长期竞争壁垒和商业模式的特殊时期,这个时候应该毫不犹豫的在估值相对较低的时候果断重仓介入。但是,什么位置才是最低是无法准确判断的,可能买进入后底部有十几个点的波动很正常,或者在之后长期的上涨趋势中,有20%左右回撤也是正常的事情。但如果限制过多,例如止损线过高,会导致我们不敢在便宜的时候买入;或者对单只股票持仓的限制过多,会让我们在便宜的时候无法买到满意的仓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买入其它备选的方案。
我们极少数运作不太成功的产品中,有两只特点相似,都是成立于2018年贸易战前,大盘在3400点附近,如果当时的持仓一直持有到现在,基本应该也是40%左右的收益,可是突发的事件导致不得不被动减仓,因为担心触及0.8止损线清盘,而目标股便宜的时候,受制于单票持仓的限制,又不能重仓买入,到今年的结果才刚刚回到水面上,2年不赚钱,结果可谓惨不忍睹,还严重拖累了所有基金产品的整体收益。
我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过高的止损线和持仓限制,其实是双刃剑,实际过程中对管理业绩的伤害很大。因此,我们目前基本不接受0.7以上止损的产品。不是我们没有把握控制波动,而是不想为了控制波动,把应该的收益大打折扣,甚至发生低位割肉,涨上去又不敢追的怪圈。
3、产品的运作思路一定要简单可执行
我们和很多私募同行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考虑问题非常复杂,甚至混乱。一会儿在意宏观经济,一会儿害怕政策风险,一会儿在意企业的商业模式,可过不了多久又在意估值的性价比,搞搞板块轮动,高抛低吸等。说实话,我上面列举的这些问题,都是极其复杂的问题,能有任何一点达到一流水平都是难得,还要做到兼顾,这是我认为很多同行难免于平庸的根本原因。
我们从一开始就给自己清晰的定位,既然我们是自下而上的深研企业,就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我们的思路:
(1)企业的商业模式,竞争壁垒是我们投资最看重的因素,因此,只要这两点没有明显变化,理论上持仓是不会轻易动的。
只有一种情况稍微特别,就是企业的估值达到历史顶部位置,而企业的短期业绩明显进入下降通道,这时候容易引发戴维斯双杀而产生超大级别的回撤,这个时候我们才会考虑减仓。
(2)我们发现了更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替换现有持仓。这个不用多讲。
这样看似很死板的方式,恰恰是我们制胜的重要因素。这种所谓无为而治的方式,其实是把功课提前做好,选择优秀的企业等待产生客观的利润,因为拥抱稀缺资源战胜整体市场是胜券在握的,而过于在意高频变化的因素,既想转到利润的钱,又想在波动中博弈剪别人的羊毛,反而引入巨大的风险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所以,简单、清晰的规则去管理产品,长期看才可能达到管理人应有的水平,认为把问题搞复杂,不是高深,实际上往往是自不量力,或者说的更不客气点是根本没搞懂资本市场。
4、对基金购买者的建议
(1)购买私募基金的钱,不能是急用的钱。急用的钱会让你对产品提出规定时间业绩的预期,而市场短期不可控因素太多,容易产生严重落差。
(2)不要光看业绩曲线,还是要深入了解管理人的投资策略。购买基金最重要的预期,是基金管理人的盈利方法可复制,而不是靠赌运气。因此,我们发现有些同行可能两三年业绩都不错,但突然就跌落神坛一蹶不振,导致客户损失惨重。因此我们建议要详细了解管理人的投资思路,最好能够和基金经理有直接的接触,确认明白了他的投资逻辑,并通过长期的业绩回溯发现言行一致,再买入。
(3)不要频繁的申赎,更换管理人。市场中优质的管理人,和优质的股票一样稀缺,买入后就需要给与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我们有一只2016年成立的老产品,业绩表现还是很不错的,4年时间一倍多的收益,复合年化收益20%多,可是享受到全部收益的客户不到三分之一,总因为担心这样那样的原因,中途退出十分可惜。而且我们知道有些客户因为听信了一些销售经理的建议更换管理人,结果踩雷把赢的钱又赔回去了。
5、小结
私募基金是面向高净值客户的一类相对高弹性的投资品种,笔者所在格雷资产管理中心从事私募行业已经14年,对行业以及如何做好一只私募产品,有很深刻的理解和实战经验。我们从产品设计、运作思路,以及对客户的选择和申购等方面都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